当前位置: 食品健康 行业监督

网购食品保质期内霉变生虫 具体谁来担责?

2024-03-12 17:29:07作者:记者 张雪泓来源:法治日报 阅读量:10296

网购的食品在保质期内霉变生虫,委托生产方是否应承担赔偿责任?近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结了一起产品责任纠纷案,认为某网店作为委托生产方应承担生产者的质量安全责任,判决其退还消费者货款并支付1000元惩罚性赔偿。

  2021年10月8日,张先生在某网店购买了低糖黑芝麻丸和红豆薏米丸(以下简称“涉案食品”),第二天便收到了货品。同年11月6日,张先生在食用涉案食品时,发现食品明显变质,黑色丸状食品的表面附着一层白色毛状霉菌,表面散布有疑似虫卵样黑色颗粒物,并有长约2cm的活体蠕动蛆虫2只。另一袋食品表面外观状态与前述食品类似,并有活体蠕动蛆虫1只。涉案食品尚在保质期内,张先生与网店交涉无果后,将其起诉至法院,请求判令其退还货款并支付赔偿金1000元。

  被告某网店辩称,其仅为涉案食品销售方,并提供相关证据证明其销售的涉案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法等相关规定。同时,涉案食品外包装注明被告为委托企业,实际生产企业为案外人某公司。被告还提供了包括案外人的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品种明细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等。

  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认为,某网店应对涉案食品承担生产者的质量安全责任。在案证据显示,涉案食品包装上明确标注了生产企业及被告系委托企业的信息,被告提供的营业执照中经营范围内明确记载被告可从事食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及保健品生产、销售活动。

  法院认为,食品委托生产实质上是一种民事委托行为,依照民法典规定,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名义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被代理人发生效力。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食品、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者委托生产食品、食品添加剂的,应当委托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的生产者生产,并对其生产行为进行监督,对委托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的安全负责。受托方应当依照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标准以及合同约定进行生产,对生产行为负责,并接受委托方的监督。因此,本案被告作为委托生产方,应对涉案食品承担生产者的质量安全责任。同时,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禁止生产经营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本案中,原告提交了涉案食品霉变生虫的照片及视频证据,可以证实被告销售了霉变食品。被告作为涉案食品的销售者与法律层面上的生产者,不仅要确保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还有义务通过定期检查、及时清理等方式保证食品在销售时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现有证据足以证明原告所购买的食品在保质期内已经出现严重质量问题,而且原告在发现存在蛆虫问题的食品之前已经食用过涉案食品,会给原告带来一定的心理冲击。被告对于涉案食品质量安全应承担生产者及销售者的法律责任,判决被告向原告退还货款并支付惩罚性赔偿1000元。目前该案判决已生效。

  委托生产方应承担生产者责任

  本案主审法官封瑜庭后表示,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消费者因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损失,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损失。接到消费者赔偿要求的生产经营者,应当实行首负责任制,先行赔付,不得推诿;属于生产者责任的,经营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属于经营者责任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经营者追偿;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经营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一千元的,为一千元。

  封瑜介绍,在食品、保健品、化妆品领域,委托加工和代加工情况并不罕见,委托企业对于消费者仍应承担生产者责任,食品生产和销售者对于食品安全所负的法律责任并不会因网络销售形式得以减轻。本案通过对于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霉变生虫食品的行为作出否定性评价并予以处罚,在敦促网络平台内经营者认真履行食品安全责任、保护消费者权益、规范平台内经营者销售行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及积极意义。

  法官提醒广大消费者,若发现网购食品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应注意留存相关证据,如购物订单、支付凭据、问题食品的相关视频照片等,若有条件也可保存好证据原物,与商家协商沟通。若通过协商未能解决问题,可以留存与商家的聊天记录,向电商平台、行政机关投诉举报或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维权须以合法合理为限度,如果无中生有、恶意索赔,也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五起校园食品安全违法违规典型案例发布


我要评论
请先登录
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全部评论(0)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中国经济时报或中国经济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经济时报社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时报或中国经济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中国经济时报或中国经济新闻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经济时报或中国经济新闻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10-81785180;邮箱:oknews@126.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中国经济时报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图文/PRODUCT 更多
相关栏目:

行业新闻 行业监督 食话实说 食品科技 美食 行业调查 食品专题 乳业 饮料 餐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