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食品健康 大健康

中医药核心指标集研究进入新阶段

2024-03-12 15:53:08作者:来源:新华网 阅读量:5603

 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疗效是根本,评价是实现“守正”和“创新”的关键环节,构建体现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指标体系是一项关键性的基础工程。11月17-18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临床疗效评价专业委员会第16届学术年会暨第二届中医药核心指标集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临床疗效评价专业委员会、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主办,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医药循证评价重点实验室、临床试验核心指标集研究中心(ChiCOS)等机构承办。会议围绕推动中医药核心指标集高质量发展进行学术报告和专题研讨,举行了中华中医药学会核心指标集系列标准研制启动仪式,实验室首批13项核心指标集开放课题正式启动。

  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主任张伯礼院士,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刘保延,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管理司副司长王海南,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秘书长徐春波,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主任胡镜清,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化办公室主任苏祥飞,香港浸会大学协理副校长卞兆祥,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谢雁鸣,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副院长张伶俐,意大利高等卫生研究院研究员Alice Fauci,韩国韩医研究院研究员Myeong Soo Lee,国际COMET工作组主席Paula Williamson,世界中联临床疗效评价专业委员会会长张俊华等40多名国内外专家发表致辞或做学术报告。世界中联临床疗效评价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陆芳主持开幕式,来自大学、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及企业代表约9000人次线上线下参会。

颁发方法学专家聘书

  构建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基础性工程

  “临床疗效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根本,而把临床疗效‘说明白、讲清楚’是新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张伯礼院士指出,近三十年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取得长足进步,中医药的科学内涵不断被揭示,特别是循证医学的发展应用,使中医药临床研究数量和质量得到跨越式发展,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产生了广泛学术影响。然而符合中医药临床疗效特点的评价体系还不完善,疗效评价指标不适用问题仍然突出。评测中医药的临床疗效,需要打造符合其作用特点的“尺子”,避免“以西律中”问题。

  世界中联临床疗效评价专业委员会会长张俊华表示,目前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评价指标存在一些问题:指标科学性不强,导致研究结果不能得到广泛认可;指标实用性不强,导致研究结果不能反映患者、临床医生或政策制定者的需求;指标差异大,导致相似研究结果不能横向比较或合并分析。解决中医药临床研究指标存在的这些共性问题,需要加快建立中医药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COS-TCM)。

2023年度核心指标集研究开放课题立项启动

  体系化推进中医药核心指标集(COS-TCM)研究

  从重视临床研究过程质量控制,到更加关注临床价值定位及测评工具,这是循证中医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体现了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俊华带领的循证中医药团队率先开展COS-TCM研究,历经10年(2012-2022)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建立了COS-TCM研制标准操作流程,研制发布了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出版了《临床评价核心指标集研究方法与实践》《中医药核心指标集研究实践手册》;成功研制了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药核心指标集(COS-SAP)、新冠肺炎临床疗效评价核心指标集(COS-COVID)等多个指标集,得到推广应用;与中国循证医学中心联合建立了临床试验核心指标集研究中心(ChiCOS),搭建知识分享和研究支持统一的信息化平台,支持中医药核心指标集研究注册和在线Delphi研究实施;多次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班,加强人才培养;在16个医疗机构设立区域研究中心,加强资源整合和统筹协调,为推进多病种、跨地区的共同研究奠定基础。

  十年的探索实践,完善了理论认识、技术方法、平台支持和人才保障。本次会议举行系列标准研制启动仪式并发布开放课题,标志着COS-TCM进入体系化实践新阶段。张俊华会长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新发展阶段中医药核心指标集研究体系化推进的基本原则、工作路径和重点任务。COS-TCM研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国际接轨+中医特色”;三项任务包括对现有指标进行共识后推广应用、对国外指标进行本土化改进后使用、新研制具有中医药特点的指标,即“共识一批、改造一批、创新一批”;三个步骤包括不同研究主体的初步研究、有组织的标准研制、监管工具转化研究。

  为了保障相关工作高质量推进,在中华中医药学会支持下成立了方法学专家组和专科疾病专家组。支持各ChiCOS区域中心研究者结合优势病种开展探索性研究,在探索性研究基础上组织学术团体和高层次专家组开展团体标准研制并推广应用,基于应用反馈进行修订,履行监管工具认定程序并向监管工具转化。




我要评论
请先登录
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全部评论(0)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中国经济时报或中国经济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经济时报社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时报或中国经济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中国经济时报或中国经济新闻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经济时报或中国经济新闻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10-81785180;邮箱:oknews@126.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中国经济时报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图文/PRODUCT 更多
相关栏目:

食品 权威发布 中国品牌 行业展会 辟谣台 大健康 乡村振兴 国酒市场 图说 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