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食品健康 食品

气温偏高致产量走高、价格下跌 蔬菜价格或迎季节性上扬

2024-03-12 17:08:18作者:记者 黄婷婷 胡盼盼 通讯员 林国柱来源:湖南日报 阅读量:710

“一大颗鸡心包9毛,一大把油麦菜1.5元。”12月11日上午,家住长沙市芙蓉区的李大姐直呼菜价便宜。

  而田间菜农却感觉到阵阵“寒意”。据统计,今年11月开始,全国蔬菜价格一路走低,大白菜、萝卜等蔬菜“身价”大跌,有的甚至降至几分钱一斤。

  湖南情况如何?记者走访市场,并采访相关专家。

  市场:蔬菜供给充足,白菜、萝卜价格降幅大

  在长沙华润万家泊富广场店,记者在蔬菜区看到,大白菜在货架上高高垒起,挂上“促销”牌子,吸引消费者购买。

  “平时大白菜一斤要三四元,现在六毛八就买得到。”在超市购物的王娭毑说,白菜价格确实比往年便宜。

  记者走访长沙数家商超发现,应季蔬菜价格整体较往日降低10%左右,大白菜、胡萝卜降价幅度大。

  农贸市场的菜价和商超类似。“齐心白平时一斤卖4元,现在只卖2元。”长沙市开福区雅昌农贸市场的摊主张阿姨说,现在正是冬天出菜的时候,每年这时候本地叶子菜和萝卜都比平时要便宜,红辣椒等非应季蔬菜则涨价明显。10月,红辣椒售价一斤6.8元,现在涨到了10元。

  市民买菜更划算,对餐饮店则影响不大。“蔬菜有涨有跌,整体便宜一些,但肉价也涨了一点,算下来差不多。”一位餐饮店老板对记者说。

  批发市场情况如何?在中南地区最大的蔬菜枢纽中心——长沙海吉星农产品物流园,山东黄瓜、云南甜豆、江西蘑菇、贵州辣椒等蔬菜不断运送至各个档口,货产地来自全国150多个县市区。

  “园区内所有蔬菜品类不断供不断货,可满足湖南乃至中南地区百姓的日常蔬菜需求,价格也在合理区间内波动。”长沙马王堆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新闻发言人姜思同说。

  省商务厅发布的生活必需品市场监测报告显示,2023年第50周(12月4日—12月10日),全省蔬菜整体零售均价7.41元/公斤,叶菜类、甘蓝类和根茎类价格跌多涨少。我省大白菜、白萝卜和大葱价格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7.2%、7.9%和19.8%。

  原因:气温高、产量高,导致菜价下跌

  我省环洞庭湖基地是全国冬季大白菜、甘蓝的重要产区。在岳阳市君山区广兴镇,上千亩白菜在地里等待买家。

  民丰蔬菜合作社负责人刘勇告诉记者,今年白菜真是“白菜价”,比去年还低,每斤不到0.25元。

  “今年蔬菜产量高,不值钱。”12月8日,刘勇把拖拉机开进自家菜地,将没等来买家的翠绿蔬菜碾进田土里当了肥料。“多少个日日夜夜,换来一脚油门。”他心有不甘。

  湖南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副研究员汪端华分析,供给过剩是蔬菜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

  “气候对我国蔬菜供给和价格影响很大。”汪端华表示,全国蔬菜处于总体供需平衡状态,遇到天气变化等情况,供求关系开始波动,便对价格产生相应影响。

  从全国来看,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蔬菜在田面积8848万亩,同比增加115万亩。大葱、白萝卜等菜品产量增长较快,全国大白菜单产增幅约20%。

  今冬以来,我国南方气温偏高,长江流域早熟大白菜大量上市,同时北方露地大白菜罢园期延后,两产区的大白菜上市期重叠,造成短期内市场供应增多,地头价格自然下跌明显。

  “此外,湖南秋延蔬菜种植规模扩大,增加了冬季湖南本地蔬菜供应。”汪端华表示,近两年湖南大力推广种植秋延蔬菜,通过大棚等现代设施农业,实行精细化管理,秋延蔬菜长势喜人。目前湖南秋冬季的包菜、白菜、萝卜、菜薹等蔬菜供应主要来自省内。

  趋势:“双节”将至,蔬菜价格回升可能性大

  “随着气温降低,后期价格回升可能性较大。”汪端华说。蔬菜价格受天气影响较大,随着后期气温逐渐降低,湖南存园蔬菜产量会受一定影响。加上元旦、春节“双节”假期临近,蔬菜需求上涨,预计蔬菜价格会按照常年规律,转为季节性上涨走势。

  不过,湖南是我国冬春喜冷凉蔬菜优势产区,秋冬露地蔬菜生产规模大、供应充足,菜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记者观察到,一边是卖不出去的白菜,另一边,部分超市“霜打菜”销量却大增200%。

  俗话说,“霜打白菜分外甜”。白菜为了抵抗寒冷,将体内淀粉类物质转化成糖分,比普通蔬菜多一层清甜的口感。萝卜、菠菜、红菜薹等蔬菜,在降霜之后,味道也会变得更好。

  如何防止“菜贱伤农”的情况?汪端华建议,蔬菜应当调品种、调结构,多种植高品质、差异化的品种,能快速应对市场变化;提高蔬菜基地抗灾害、抗风险能力,实现精细化管理。另外,种植户要理性分析市场需求,避免盲目跟风。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2023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我要评论
请先登录
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全部评论(0)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中国经济时报或中国经济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经济时报社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时报或中国经济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中国经济时报或中国经济新闻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经济时报或中国经济新闻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10-81785180;邮箱:oknews@126.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经济时报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图文/PRODUCT 更多
相关栏目:

食品 健康 三农